雨菓图书馆2019-02-18 12:13:06
郎朗的学琴故事世人皆知,但是与我们今天说的这位相比,郎朗的童年甚至可以用幸福、顺遂来形容。
吴纯,如杂草般野蛮生长,他将自己和母亲的生活寄托钢琴之上,凭借自己和母亲的坚持,自寒门中开出花来。
即使是郎朗李云迪,也没有像他一样,成为中国唯一的拥有三个博士学位的钢琴家。
而他获得这份荣誉的背后,却听得人心酸。
全文字数:2548
阅读时间:8分钟
你试过10元钱作为一天的花费吗?
这笔花费
曾经承担着吴纯母子生命的重量。
9岁初尝生活苦涩
10块钱成为母子一天开销
吴纯最开始品尝到苦涩,是在他9岁的时候。
那一年,父母离婚,他的父亲带走了家里的一切财产,包括家具。他跟母亲吴章鸿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睡学院的实验室,晚上把桌子拼起来,两床棉被垫一床盖一床。
从此,吴章鸿一天要打5份工,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去睡觉休息:洗盘子、缝衣服扣子、扦裤褊、书店杂活……这些工作能挣得的钱十分有限。
而当时的吴纯和母亲,需要靠这笔收入将家重新建起来,同时,承担着学习钢琴所需要的花费。
因此,吴章鸿给了他10元,告诉他:
以后你就是我们家的小管家,这个钱你也可以买零食,也可以买玩具,但是咱们一天只有这么多钱,买完别的就没饭吃了。
于是,9岁的吴纯在其他同龄人玩耍撒娇的时候,已经早早懂事,在每天放学后拿着饭盒去打饭给母亲吃。大概一年多的时间里,吴纯负责在食堂打饭,算账,那时候一天母子俩吃一个素菜一个肉菜,然后早饭晚饭是包子、馒头加粥。
2
音乐附中VS民办学校
是金子总会发光
吴纯从小在钢琴上就是一个非常有天份的孩子。在10岁的时候,因为母亲和自己的坚持,终于获得了跟随武汉音乐学院钢琴教授陈婉学习的机会。
鉴于吴纯家庭的情况,陈婉教授并不收取吴纯的学费。
但是即使如此,在升学的抉择上,原本可以拥有跟好机会的吴纯,还是因为条件不够放弃了武汉音乐学院附中,选择了一所有奖学金的音乐民办学校——35000元的负担,他们承受不起。
“只要能学钢琴就好,我是真心喜欢,更重要的是背后我妈妈的坚持,她当时总说一句话,问题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,相信妈妈。”
3
步行5个小时到机场
拥抱比赛失利的儿子
1997年,吴纯去参加一场香港回归的钢琴比赛。参赛费、来回路费、住宿费、机票全部加起来需要五六千元。
对于这个一天开销只有10元的家庭,无疑是一笔巨款。吴章鸿将自己所有的工资凑在一起,问别人借了一两千元才凑齐五千块。
可是不是所有感人的付出都会有应得的回报,由于吴纯的紧张,赛场上发挥特别失常,最后根本没有拿到奖,更别提奖金了。
原本在离家之前信誓旦旦向母亲保证要拿回奖,带回奖金的吴纯害怕了,约定好赛后打给母亲的电话也失约了。
当吴章鸿察觉不对主动给带队老师打电话后,终于知道了吴纯的情况。放下电话,她想着:我要去接我儿子回来。可是从家里到机场打车需要120元,对于她来说很难承受。
于是吴章鸿坐公交到达了离机场最近的一个小区,看到了高速公路的牌子:向前走就是天河机场。
就这样,她就走上了高速公路。可是走了几公里以后,她遇到了环卫工人,他们告诉她,高速公路上是不能走的。于是只好绕过围栏,走上泥泞的辅路。一脚深一脚浅地走了四五个小时,终于到了机场。
当时的吴纯最后一个从飞机上走下来,却看见母亲拼命朝他挥手叫他的名字的时候,他非常地惊讶。
“妈妈来接你了。”她说。
在这段故事讲述到这里的时候,吴纯两次叹气。满腹的情绪,似乎只能通过这两声叹息来表达。母亲承担了他童年太多的重量,当时的他唯有更加拼命地努力,才足以报答母亲,减轻她的负担。
4
在乌克兰打工学琴的日子,
唯一的安慰是钢琴。
即使被掩埋在尘土里,是金子总会发光。吴纯的钢琴才华被敖德萨音乐学院的波波娃教授感知到了。
波波娃教授在武汉讲学时,听了吴纯的演奏之后想要收他做学生。对于吴纯来说,古典音乐的根在欧洲,学钢琴的人要追梦也必须去欧洲。
于是,他一咬牙就去了乌克兰,带着3000美元。
3000美元,是当时吴纯和母亲全部家当。其中,1500美元是第一年的学费,另外1500美元是一年的生活费;至于后面一年的钱有没有,怎么来,根本都不敢想。
16岁到乌克兰留学,对于吴纯来说是又一个艰苦的开始。从他留学开始,就是妈妈吴章鸿在国内打工,他在乌克兰打工。妈妈一天五份工,他也慢慢开始一天做上四五份工。
四点半起床,五点钟送牛奶,六点钟去音乐学院练琴。到了乌克兰的第三天,室友把他的闹钟给关了。吴纯只好尽量晚一些回宿舍,在别人玩乐的时候尽量多去练练琴,拼命打工。
这段日子里,是钢琴的存在抚慰了他寂寞的生活。练琴对这个时候的他来说,是一种寄托,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。
5
不敢回国,不敢想念,
它们是太奢侈的东西。
不敢回国,不敢电话。回国一趟来回机票大约需要700美元,他们母子根本打不起国际长途。和妈妈约定好每周写一次信,而一封信的邮费是1.6美元,这个还是吴章鸿从每天4块钱的生活费里挤出来的。
后来有网络了,吴章鸿每天写一封信,吴纯则是每周最少回一次信。到2006年,吴纯写了500多封信,而吴章鸿,则写了3500多封。
这些信里,永远是报喜不报忧,永远不会提及想念。想念是太过柔软的地方,一旦触碰,恐怕连坚持下去的勇气都会消失,很难把自己再拉回来。
6
20年学琴生涯拿下3个博士学位,
回望痛苦,淡定从容。
吴纯自己也没想到,这一呆就呆了20年。在国外的苦与痛他都忍了,一句“妈妈,儿子想你了”一直憋在心头,不肯吐露——因为吴纯没有退路,他必须完成学业才能给母亲幸福的生活。
在国外的日子里,他拿下了3个博士学位。可深究其原因,不过是“出路”二字。
吴纯在乌克兰本硕连读,中间跳了一级。2003年硕士毕业之后,他本来是应该直接去德国读汉诺威的博士,但签证没下来,只好直接在乌克兰先念了演奏学和音乐理论的双博士。在2005年1月去了德国之后,吴纯又念了一个演奏学博士。
学钢琴的人一般是两个出路,要么演奏要么教育。因为,当你在钢琴上很杰出的时候,全世界都将成为你的舞台;可如果你的演奏不是那么拔尖,可能就需要专注于教学。
吴纯的“贪得无厌”,让他想要在舞台和教学两个方面都有所涉猎。这其中要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才能获得,我们不得而知。
“我没有资格累啊,更不可能放弃。只要想想我身后在国内的母亲,怎么可能松懈呢?”
因为没有资格累,所以拼命努力将生活正握在自己手里;因为没有资格累,所在国外遇见的磨难都往肚子里咽:第一次在国外过春节的时候、生活费被骗走的时候、想做家乡菜却找不到原料的时候……这些事情,他都没有对母亲说过一个字。
“我后来是在德国,生活慢慢好起来一点,我学会了用意大利面做热干面。”说出这句话的吴纯,露出了很温暖的笑容。
相信只有经历过生活带来痛苦负担,并且将它们一一承受化作人生一部分的人,才能够这样笑着聊起自己的过去吧!
今天这个故事,希望你能讲给孩子听。
生活再难,负担再重,都不能放弃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,都有自己的一天天。
不必去羡慕别人的路,哀叹自己肩负的重担。
只要把自己的路走好,
把一天天的进步做到,
再苦再难,
梦想就可能实现。
本文选自:VIP陪练。
“雨菓童书”的《思维导图》等课程,请点击原文链接
本文来自于网络,我们不对其内容和观点负责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喜欢雨菓图书馆的爸爸妈妈记得置顶哦~
每天第一时间相约雨菓图书馆
读书育人经验快人一步,让你不再错过